核心提示
昨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辉煌70年百姓看变化”活动聚焦脱贫攻坚主题。来自全市各个领域的群众代表深入汝阳县,进扶贫车间、入搬迁社区、到产业基地,透过一项项产业、一张张笑脸,切身体会脱贫攻坚带给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巨大变化。
小店镇小寺村吨包加工车间
夯实产业,脱贫路走得更稳当
脱贫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当下,河洛山乡的脱贫战场上,已经形成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生动局面。(>>>直击“百姓看脱贫攻坚”活动现场)
走进小店镇小寺村吨包加工车间,织机轰鸣,丝线飞舞,一个个结实的吨包加工成型,订单供不应求,累计带动当地百余人就业。
来到刘店镇佳嘉乐食用菌基地,自动控温控湿的现代化连栋大棚里,密密麻麻的菌棒鳞次栉比。这个占地300亩的基地,每年产出各类食用菌达2000万斤。
距离不远的红里村瑞晨农业公司,蛋鸡存栏规模超过30万只,每年可向市场供应新鲜鸡蛋400万斤,带动当地514户贫困户增收。
数据显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实施产业项目2903个,投入资金12.7亿元,94%的贫困户从中获益。
“有了产业支撑,脱贫路就走得更稳,小康路就走得更远。”偃师市邙岭镇周山村党支部书记周光宇说。
产业扶贫促贫困户增收
补齐短板,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秋高气爽,晴空如洗。来到汝阳县城关镇青气村,规划整齐的搬迁社区成行成排,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休闲广场、扶贫车间等配套完善,环境优美。
青气村位于汝阳县城西部的山沟里,交通不便,经济薄弱。2016年以来,村里先后实施两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贫困户114户,同步搬迁非贫困户53户。
牛新晓是栾川县庙子镇黄柏村的贫困户,此次作为致富代表,参加了观摩活动。“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现在的好日子。”这些年,牛新晓搬进了新房,种植了沙梨,当上了护林员,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
“十三五”以来,我市自我加压,倾力而为,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十三五”时期5.9万名山区贫困群众的搬迁任务,并通过后续扶持,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来到城关镇河西村的卫生室,一名患者正通过“互联网医院”在线接受专家的远程诊疗,并很快拿到了处方,从村卫生室领取了药品。
市民李琼说,“互联网医院”让农村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希望真正发挥好作用,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医疗服务。
红里村瑞晨农业公司每年可向市场供应新鲜鸡蛋四百万斤
干群齐心,力啃脱贫硬骨头
沿着崎岖的盘山路,观摩组成员来到了“登山精神”的发源地——十八盘乡登山村。“脱贫是一场硬仗,必须要有啃‘硬骨头’的拼劲和韧劲。”伊川县高山镇谷瑶村党支部书记冯北方说,登山精神感人至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要践行好“登山精神”,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谋幸福。
扶贫先扶志,脱贫靠自身。市扶贫办退休干部郭旭峰坦言;“精准扶贫光有扶贫干部的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干群一条心、一股劲,干出一片新天地。”
“回首脱贫攻坚走过的历程,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打心底感谢党中央、感谢总书记,基层党心民心更加凝聚。”市扶贫办副主任汪旭霞说,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正是最吃劲的时候。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洛阳晚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段程亮 实习生 马莉梦/文 记者 高山岳/图)
数读洛阳脱贫攻坚
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累计扶贫606个贫困村、41.89万贫困人口,栾川、洛宁、宜阳、伊川4个贫困县顺利脱贫摘帽。
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年底的9.1%下降到2018年年底的1.58%
全市建设260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十三五”期间国家下达我市5.9万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全部完成。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8756元增长至2018年的13637元。
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我市连续3年综合评价结果为“好”等次。(洛阳晚报记者白云飞整理) |